〈日本動態〉日本政治的失敗 「終戰紀念日」與「令和危機」
蔡錫勳/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所長
今年是二戰結束75周年,二戰當事國對戰爭真正結束的日期認知有所不同。在日本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日本社會大都認為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玉音放送」的當天,就是日本的「終戰紀念日」。但是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投降文書(日文:降伏文書)」是同年9月2日。
昭和是年號,如同平成、令和。日本一般會用年號稱呼明治天皇、昭和天皇,但這些稱呼是過世後贈給他們的,因此現在的天皇及上皇不會稱令和天皇及平成天皇(上皇),而報導等稱「天皇/天皇陛下」、「上皇/上皇樣(sama)」。
日本宮內廳公布昭和天皇「戰爭回顧」筆記,寫著昭和天皇言及二戰的具體戰況:「敗因是過度重視精神,輕視科學,海陸軍不一致」。
靖國神社供奉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其中包含甲級戰犯。日本首相、大臣和參眾議員是否於8月15日參拜,中國、韓國等二戰期間受害國持續關注。特別是小泉純一郎於首相任期內多次參拜,兒子小泉進次郎環境大臣也於今年8月15日參拜。
▲日本終戰75周年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圖/翻攝厚生労働省youtube)
日本天皇的「お言葉(致辭)」
每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於東京都千代田區日本武道館舉行「全國戰歿者追悼式」,天皇出席發表「お言葉(致辭)」。「お言葉(致辭)」是對天皇致辭的尊稱,這並非政治發言,天皇不能政治發言。
1947年5月3日施行的日本國憲法「第一章 天皇」明文:「第一條 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
德仁天皇於去年即位,今年「全國戰歿者追悼式」的「お言葉(致辭)」重複去年首次終戰致辭內容:「過去を顧み,深い反省の上に立って,再び戦争の惨禍が繰り返されぬことを切に願い(回顧過去,立於深切反省之上,殷切祈願戰爭的慘禍不再被重演)」。「深切反省」一詞受到國內外媒體關注。連續兩年表示:「全国民と共に(和全國國民一起)」、「世界和平」,同時言及「戦禍に倒れた人々(陣亡於戰禍的人們)」,所以天皇可能也想到陣亡美軍。
兩年內容承襲了父親、上皇過去數年終戰致辭基調。現在的「お言葉(致辭)」內容,不論政治立場如何,幾乎沒有人提出疑問,但是若致辭內容超越底線,或惹起政治上的影響,有人會認為那算是政治發言。
安倍首相於今年「全國戰歿者追悼式」演說,重述去年誓言:「戦争の惨禍を、ニ度と繰り返さない(戰爭的慘禍不再重演)」。今年演說加入:「積極的和平主義旗幟下」,「扮演至今以上的角色之決心」,展現安倍首相擴大日本角色的企圖心。
但是「積極的和平主義」、「擴大日本角色」的用詞已經在其他場合多次表明。安倍首相於今年及去年6月23日「沖繩全戰歿者追悼式」也誓言:「戦争の惨禍を、ニ度と繰り返さない(戰爭的慘禍不再重演)」。
德仁天皇的「殷切祈願」、「不再被重演」和安倍首相的用詞「誓言」、「不再重演」顯示立場些許不同。或許可以解釋為:天皇用更高的層次,考慮全世界;首相作為日本代表,考慮日本人。
▲沖繩戰跡國定公園的「和平之礎」,上面刻有所有在沖繩島戰役死亡的軍人和平民的姓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沖繩
沖繩島戰役經常被解釋為日本國內「唯一的地上戰」,但是平成22年5月21日的參議院第174回國會答辯書第70號明文:「國內最大的地上戰」。
日本語的「全國」是「日本全國」縮寫。日本武道館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式」只對日本全國,天皇也出席發表「お言葉(致辭)」。然而「沖繩全戰歿者追悼式」用「全」,而不是「全國」或是「全日本人」。依照字面解釋,應該是「全部」的意思,包含陣亡美軍。
「沖繩全戰歿者追悼式」舉行場所是沖繩縣和平祈念公園。公園內的慰靈碑「和平之礎石」,不分敵我、國籍或是軍民,刻上所有陣亡於沖繩島戰役的人。
安倍首相於今年及去年「沖繩全戰歿者追悼式」都表示:「在先前的大戰,沖繩淪為非常激烈的地上戰場,20萬尊貴的生命被剝奪」,提及「所有的戰歿者」。今年的演說用詞:「和平之礎石上刻著所有的戰歿者」,「所有」應該包含陣亡美軍。
沖繩縣民一直抗議美軍基地負擔過重:「沖繩占日本國土面積0.6%,但是駐日美軍專用設施面積約70.3%集中在沖繩」。攤開地圖便可知道沖繩的戰略地位對於日美安全保障體制的日美同盟很重要,況且日中兩國於東海爭端升溫。
安倍首相於今年及去年「沖繩全戰歿者追悼式」都表示:「沖繩的各位長期以來背負美軍基地集中的重大負擔」,日本政府朝「基地負擔減輕」方向前進。同時,日本政府一再表示:號稱「世界第一危險的機場」美軍普天間機場問題,遷至沖繩縣名護市邊野古地區,填海造陸是「唯一的解決政策」。民主黨政權的鳩山首相曾經發言:普天間機場遷址「至少縣外」。
▲日本經濟持續萎靡,又碰上疫情與美中「新冷戰」危機,安倍政府期待的「V字回復」難實現。(圖/路透)
日本戰後復興及令和危機
回顧過去,大日本帝國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偷襲珍珠港,美國聲稱12月7日是國恥之日,但是也注定1945年8月15日「終戰紀念日」的來臨。美國軍力用3年8個月打敗大日本帝國。
戰後美國扶植日本,改造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韓戰的「朝鮮特需」讓日本成為美國軍需供應基地。吉田茂首相「吉田主義」提出輕武裝・重視經濟。日本政府集中資源在經濟發展。「已經不是戰後」是1956年度《經濟白書》的名言,象徵日本完成戰後復興。
1960年代的日本從追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改訂、憲法改正,轉向追求豐裕的經濟。池田內閣的「國民所得倍增計畫」等擴大經濟發展是維持和平的前提。池田內閣之後,將國家營運重心放在經濟,對照戰前的軍國主義。國家不再是用軍隊的力量來展示,而是經濟力和通商能力。
到了1968年,日本超越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卻再次挑戰美國經濟強權。1979年,美國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出版的《Japan as No.1》成為日本奇蹟的代名詞。1985年9月22日《廣場協議》至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美國用約6年再次打敗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而日本從此陷入「失落的二十年」,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又再一次重創日本經濟。
現在,美中「新冷戰」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就是令和危機。內閣府8月17日公布今年4-6月期的實質GDP成長率為-7.8%,換算成年成長率是-27.8%,創下戰後最糟的負成長。顯示疫情擴大衝擊日本經濟的規模,成為安倍經濟學的最大敵人,安倍政權期待的「V字回復」願望難實現。
大日本帝國讓日本國民及鄰近國家人們「陣亡於戰禍」。同樣地,疫情在日本國內持續擴散。兩次戰役相似點是,日本政治的失敗。
原文刊載於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78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