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國際變局與兩岸關係 經濟安全保障成台日中關係焦點
【記者范仕毅/台北市報導】2022年即將結束,展望2023年的兩岸情勢、台灣經濟以及台日關係,國際社會關注的台海兩岸的和平與衝突議題,攸關台灣經濟發展並成為影響高科技供應鏈走向的變數。因此,台灣日本研究院與日商瑞穗銀行特別於12月15日在交通部集思會議中心舉辦2022國際變局與未來台灣經濟展望」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針對台日經貿關係、兩岸關係以及台灣經濟來進行分析與探討。
此次座談會有超過百家日商企業參與,經由專家學者在專題上的發表與交流,來了解也關注台海情勢發展對企業投資與營運的風險,並進一步釐清了台日經貿、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中的關鍵議題,相信這一次的座談會可以作為協助企業進行相關決策時的判斷與依據。
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李世暉指出,在當代國際政治理論對戰爭的觀點中,現實主義重視強權政治與利己主義,認為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存在,但可透過嚇阻與權力平和來避免。建構主義重視體系結構對強權的規範,認為台海衝突主要是以非傳統安全的冷戰形式呈現,而自由主義主張國際合作與貿易和評論,認為區域貿易的合作可大幅降低衝突的可能。
李世暉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在此基礎上,日本的核心戰略將會是非傳統安全中的經濟安全保障以及貿易和平下的CPTPP,所以展望2023年的台日經貿關係,將朝向科技供應鏈夥伴、經濟安全夥伴與經濟整合戰略夥伴的方向發展。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表示,台灣問題已經鑲嵌在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及美中戰略競爭的兩個大局之下,更成為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台灣問題也從民族情感問題轉變為民族復興問題。因此,王信賢教授認為問題的本質已經發生改變,其決策序列也往前推進,而中共二十大後的中國對台政策,則是聚焦於反獨與反外部勢力干涉。至於中國是否會以武力犯台達成統一,王教授說目前看不出明確的時間表,但有三個重要的觀察點,分別是台灣是否踩到中國的「台獨」紅線、美中戰略競爭的程度以及習近平本人的意圖。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面對俄烏戰爭、疫情因素、半導體供應鏈重組等詭譎多變的經營環境情勢,台灣的科技產業供應鏈面臨選邊站,重組壓力日益沉重。但劉總監認為電動車、綠能與ESG的商機浮現,將帶動台灣製造業的相關發展,而服務業可在邊境鬆綁的情況下,迎來疫後復甦的商機。此外,邊境控管放寬與美元強勢升息,將使海外市場拓展與外幣業務,成為2023年銀行業發展的重心。
圖一:台灣日本研究院李世暉理事長分析台日經貿的未來趨勢
圖二: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劉佩真總監分析台灣經濟的機會與挑戰
圖三:政大東亞所王信賢教授分析兩岸關係的關鍵用語與議題(記者范仕毅翻攝)